在歷史發展進程中,無論哪朝哪代,民生都是第一要義,要想維系長久穩固的統治,統治階級內部就必得自上而下地保持政治清明,這樣百姓才能安居樂業,社會才能和諧穩定。
而肅清內政的必然途徑正是整頓吏治,如嚴格規范官員選拔、杜絕貪污行賄,清朝嘉慶帝在正式掌權后便是這樣,他下令查抄大貪官和珅府邸,隨著一筆筆巨額財產的查清,和珅躍居中國史上最著名貪官行列。
和珅一度權傾朝野,甚至以臣權挑戰皇權,這個千古罕見的大貪官在臨被賜死之際,仍然未放棄求生的希望,他緩緩拿出乾隆給的保命詔書,以為能救自己一命,不料里面就3個字,徹底粉碎了和珅僅存的僥幸幻想……
縱觀這位以貪污震撼古今的清朝名臣的一生,從起初的生于困境,到後來一步步位及人臣,再到最終被賜自盡,和珅的一生可謂是跌宕起伏,大起又大落。
乾隆十五年,和珅出生于官宦之家,這樣的家世背景本應該庇護子女衣食無憂地長大,但生活總是偶有意外,和珅幼年時期先喪母又喪父,年僅九歲的他成了舉目無親的孤兒。
古代封建社會時期男尊女卑、長幼秩序思想嚴明,一個家族中,成年男性擁有絕對話語權,沒有年長男丁支撐的則會受到同族或周鄰排擠,年幼的和珅兄弟就被趕出家門,遭到無禮對待,萬幸的是得父親生前親信之人相護才免于此難。
經此諸事,本就天資尚可的和珅更加用功讀書,他立誓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出人頭地,再不必經受此般艱難處境。
事實證明,和珅也確實做到了,他先是考上了咸安宮官學,與三旗官宦子弟和景山官學中佼佼者一同深入學習滿漢文字、步射技術等做官常識。
在這里,和珅精通了滿、漢、蒙、藏四種語言,更通讀四書五經,為其後來得乾隆皇帝賞識奠定了深厚的學識基礎。
古人多講究先成家再立業,學有所成的和珅受多位朝中前輩的喜愛, 18歲時,和珅在諸位前輩指引搭線下與直隸總督馮英廉之孫女政治聯姻,兩家從此榮辱與共,和珅也再得一大家族助力。
和珅19歲時科舉落榜,后以文生員承襲三等輕車都尉,22歲時被授三等侍衛,就職于協助護衛皇帝出巡和負責皇帝娛樂的粘桿處。
兢兢業業工作一年后,善于審時度勢的和珅終于抓住在乾隆皇帝面前展露的機會,憑借滿腹才華贏得圣心,如愿留在皇帝身邊做起了儀仗隊侍從。
此后,和珅開啟了勢如破竹的升職之路,他年年高升且短短六年就成為了皇帝御前紅人,乾隆皇帝對其寵信愈盛,漸漸地朝廷大小事務都放心交由這個自己一手提拔上來的親信去辦。
長此以往,和珅在大權在握和豐厚賞賜的簇擁下愈發迷失自我,當初為官清正廉潔的初心也不復存在,宦海種種浮沉也都教會了和珅處世圓滑的為官之道。
尤其是在長子被皇帝指婚為十公主額駙后,位高權重的和珅更有一層皇親貴戚的身份,他愈發沉浸在百官的爭相巴結中無法自拔。
正所謂富貴迷人眼,久而久之和珅在朝堂中大行貪污受賄、結黨營私之事,這也為其後來登高跌重的下場埋下了巨大隱患。
也許正是因為從開局困境起,一路靠自己的能力走來的仕途太過順風順水,和珅愈發自我膨脹,甚至認不清自己只是愛新覺羅皇家一個忠心奴才的事實。
有道是:物極必反,抵達鼎盛巔峰的和珅當時大概不知自己即將開始走下坡路。
時間來到嘉慶年間,這時皇十五子颙琰雖已即位,但朝政大權仍由太上皇乾隆強勢把持,每日上朝乾隆與嘉慶并坐聽政,新帝嘉慶對朝政大事只能傾聽卻無實質話語權。
而此時已經處于耄耋之年的乾隆生命已然進入了倒計時,多項身體器官機能已無法正常使用,所以乾隆特命令寵臣和珅上朝時站在自己和嘉慶旁邊,只有和珅才聽明白乾隆在說什麼。
這無形之中更加放大了和珅手中的權力,位同攝政的他利用職務之便,名義上遵太上皇之令,實際上以自己的意志把持朝政,甚至還限制太上皇、皇帝的人身自由,和珅當時儼然已經成為很多人心目中的「二皇帝」。
在嘉慶帝看來,太上皇干政已是敢怒不敢言,畢竟乾隆于嘉慶是君父的身份,但和珅一介臣子竟也凌駕皇權之上,實難容忍。同時,嘉慶帝更是對和珅的種種貪污事跡早有耳聞,他也在心中默默埋下一朝掌權首先清算權臣和珅的種子。
俗語有云:不是不報時候未到,很快,乾隆駕崩,嘉慶帝收回皇權,他正式掌權后首要做的正是整治和珅。和珅在受命理喪期間被羅列出林林總總大罪二十條,嘉慶帝下旨抄家,和珅被革職后鋃鐺入獄。
雖然眾人一貫知曉和珅貪污事跡,但抄一人之家共獲八億兩白銀的巨額數目還是令世人驚嘆,要知道,這竟相當于當時朝廷15年稅收總和。
當時嘉慶帝與一眾朝臣共同商議要賜罪行深重的和珅凌遲之刑,和珅常年混跡官場樹敵無數,盼他出事的大有人在,滿朝文武只固倫和孝公主和劉墉等人求情。
嘉慶考慮再三,和珅雖罪大惡極,但念在其早期做官時對朝廷尚有功勞,且與皇室有兒女姻親關聯,為保全皇家體面且不至于寒了當朝功臣忠心,最終改賜自盡。
即便事已至此,求生欲強烈的和珅仍不甘就死,他聲稱自己有先帝乾隆獨賜的保命詔書,但當他自信地緩緩拿出詔書露出里面的內容時,卻不禁傻了眼。
原來所謂的保命詔書上卻只有「留全尸」三字,除此之外沒有任何保全和珅性命的詔令,可見乾隆皇帝對身邊這位寵信權臣的日后命數早有先見之明。
木已成舟,命定如此,再無回天之力,最終和珅以一條白綾了結余生,權傾朝野20余載的政治生涯隨之消散。
也許在垂死之際,和珅才明白伴君如伴虎的道理,最終落得如此下場,只能說是多行不義必自斃,早知今日何必當初呢!
歷史前后發展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,看似和珅犯罪受罰一人身死,萬民歡慶,但其實即便人死魂滅,他生前所作所為卻無可避免地影響了后續嘉慶、道光等一代代統治,和珅所致吏治敗壞的乾隆后期歷史遺留問題也加速了清末腐敗混亂,進而走向頹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