含著金湯匙出生在大帥府的張閭瑛,是典型的大家閨秀。
作為張學良和于鳳至唯一的女兒,不難想象她會受到父母怎樣的寵愛。
倘若沒有後來的時局動蕩,這個師從齊白石、張大千等名家學習繪畫的千金大小姐,也許會在文化藝術領域頗有建樹。
怎奈覆巢之下無完卵,特殊的時代背景和家庭背景,讓她注定無法選擇一段平淡安穩的人生。
長大后的張閭瑛輾轉國外,獨自陪伴母親數十年,現如今以106歲的高齡定居美國。
其實不僅是張學良夫婦對張閭瑛寵愛有加,祖父張作霖同樣將這個小孫女視之為掌上明珠。
在張閭瑛滿月的時候,張作霖特意在府中大擺筵席,好好地慶祝了一番。
當時的張作霖,還是當之無愧的東北王,在東三省范圍內,很難找到比張氏更有勢力的大家族。
由此可見,幼年時期的張閭瑛,過的是一種怎樣衣食無憂的生活。
父親張學良對這個女兒更是極盡喜愛,無論公事多麼繁忙,他也會抽出時間來陪伴張閭瑛,父女二人一起郊游、騎馬——那段幸福的童年回憶,也陪著張閭瑛度過了後來很多難捱的日子。
張學良夫婦對張閭瑛的培養可謂是全方位的,詩詞歌賦面面俱到。
而且還大費周章為她請來名師授課,可見他們對張閭瑛寄托了很高的期望。
爭氣的張閭瑛也不負眾望,優渥的家庭條件為她帶來了更為豐富的教育資源,張閭瑛同樣也牢牢把握住了這些難得的機會,她潛心學習,進步神速,逐漸出落成一副名門閨秀的模樣。
可以說在雙親的悉心照料下,張閭瑛度過了一段非常美好的童年時光。
而且權貴家庭的出身,也并未讓她沾染上不良習氣,張閭瑛的成長軌跡,一直都在向著思想獨立的新時代女性靠攏。
原生家庭所提供的物質保障,讓張閭瑛可以更為自由地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。
這些普通人家的孩子,無法享受到的教育資源的傾斜,讓她可以站在更高的地方去認識這個世界。
但正如多年后,張閭瑛提到的那樣,幸福的內核也許恰恰就是平凡。
童年時期的無憂無慮,與後來的家族動蕩以及民族苦難所碰撞——二者之間的沖突所帶來的「灼燒感」,要比常人高出數倍。
正是因為張閭瑛的童年太過完美,才會讓她在觸碰到血淋淋的社會現實時,陷入巨大的痛苦。
1928年的時候,12歲的張閭瑛第一次體會到了何為真正的悲傷。
日本關東軍設伏于鐵路,讓祖父張作霖乘坐的軍列于皇姑屯發生了爆炸。
重傷的張大帥回到位于沈陽的大本營不久,就因傷勢過重醫治無效而離世。
張作霖的死亡,不僅讓幅員遼闊的東北地區失去了主心骨,也讓原本幸福的張氏一族自此再無團圓可言。
家國情仇的糾葛——開始纏上了這個天真爛漫的小姑娘。
父親張學良忍受著巨大的痛苦,開始以少帥的身份接管東北的軍政事務。
張閭瑛敏銳地感覺到了家庭的變故,她發現自己無憂無慮地生活,幾乎在一夜之間戛然而止。
厄運似乎格外眷顧曾經體會過幸福的人,1933年胞弟張閭琪因病離世。
短短幾年之間,家中接連有親人永遠離開她,和至親天人永隔的惆悵,開始無情敲打著張閭瑛的意志。
雖然祖父和父親都是軍閥出身,但流淌在血液中的愛國情懷卻不曾衰減分毫。
張閭瑛知道在國難當頭之際,沒有人能做到獨善其身,唯有反抗才能為國家找到生存的出路。
但在抵抗侵略的漫漫長路中,先驅者面對的不僅是來自侵略者的威脅,還有身邊那些不和諧的聲音,甚至是信念的動搖。
原生家庭給了自己極為富足的生活,但同樣因為社會階層的不同,位于金字塔尖的張家人在面對外侮入侵時所做的抉擇,同樣也會被推到台前。
張閭瑛自然知道父親會作何選擇,她也會義無反顧地站在張學良這邊。
但她很快發現,自己的支持并不能帶來實質性的幫助,這讓她再次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。
也許在祖父重傷身亡的那一刻起,張閭瑛就已經和自己曾經的生活揮手作別了。
尚未配妥劍出門已是江湖的悵然無奈,讓張閭瑛產生了一種近乎窒息的感覺。
下野后的張學良放慢了生活節奏,1933年中旬他帶著夫人于鳳至和幾個子女前赴歐洲考察。
在切身體驗了一番國外風情之后,張閭瑛的留學夢又開始蠢蠢欲動。
父女間在經過多次的深入交流后,張學良最終同意了女兒留學的想法。
而他也開始重新審視,自己這個視為掌上明珠的乖女兒,她的獨立意識好像已經悄然覺醒了。
為了照顧子女以及不讓丈夫分心,一如既往識大體的于鳳至決定留在國外陪讀。
他們把留學的第一站確定在了意大利的羅馬。
墨索里尼的女婿齊亞諾,和張學良私交還算是不錯。
在他的關照之下,張閭瑛的求學生涯和基本生活都得到了保障,張學良自己則回到了國內。
在羅馬求學的兩年時間,讓張閭瑛的思想發生了巨大轉變,她漸漸學會了多維度地看待世界。
可以說這段留洋的日子,重塑了張閭瑛固有的思想體系和世界觀。
然而好景不長,1936年底宣布承認「偽滿洲國」合法性的意大利,站在了中國的對立面。
而深諳民族大義的張學良果斷和齊亞諾斷交,這樣一來,張閭瑛自然就不再適合留在羅馬了。
後來于鳳至多次輾轉,最后帶著孩子們來到英國繼續求學。
而此時的張閭瑛,也已年滿20歲。
在倫敦安定下來以后,張閭瑛很快邂逅了自己一生的摯愛。
思想新潮且具有獨立思考能力的張閭瑛,散發著一種知性的魅力。
這樣的優秀女性,自然是會吸引很多男孩子的青睞,陶鵬飛便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。
中學畢業后的陶鵬飛順利考入東北大學,還曾擔任過東北大學校籃球隊隊長。
巧合地是彼時東北大學的校長正是張學良,陶鵬飛在校期間,還曾受到過張學良的接見。
九一八事變后東北陷入戰亂,離開學校的陶鵬飛,不得已在山海關內開啟了一段流亡的生涯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